丞相府。
諸葛亮坐在他那張堆滿了文牘的書案後,一手撐著案緣,一手翻弄著那冊厚厚的軍功簿。費禕、馬謖各坐一邊,靜靜的等待著諸葛亮的意見。費禕臉色沉重,和路上時談笑風生的模樣判若兩人,眼神中掩飾不住的憂色。馬謖只是平靜的等待著,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情緒,再次經過戰炎的歷練,他越發的顯得成熟,褪盡了刺眼的光芒。
“幼常,襄陽之戰,你有功。”
馬謖微微欠身:“此乃份內之事。”
“你是參軍,參謀軍事,自然是你的份內之事。然而主力已退,你仍然滯留在樊城,等到了一個戰機,這就不是份內事了。”諸葛亮淡淡的說道:“如果我猜得不錯,魏風肯定是反對這麼做的,以他的性子,他發現不了這麼細微的變化。如果是魏霸在,倒還有幾分可能。”
馬謖頜首附和:“丞相所言甚是。魏風雖然進步頗快,用心卻不如魏霸。其勇武可嘉,若加以培養,將來必成一員鬥將。”
“鬥將也是難得。如此,則魏文長後繼有人。”諸葛亮合上戰功簿,輕輕的拍了拍,嘆了一口氣:“可惜未能斬殺曹睿,要不然,我們現在的處境也不至於這麼艱難。”
馬謖眉毛一挑:“丞相是擔心東吳與曹魏再次聯盟?”
諸葛亮點了點頭,憂心沖沖的看著馬謖:“文長,你那個疑兵之計似乎沒有什麼作用,曹睿收復襄陽之後,立刻派使者去了武昌,就孫慮之死向孫權致哀,頗有交好之意。孫慮現在還停喪武昌。一直未能下葬,我觀他的意思,似乎在看我們態度而定。”
“等我們去弔喪?”馬謖詫異的看了一眼費禕,費禕和他同行一路,一直沒有提到這個問題。“這個……似乎不太合適吧?孫慮只是個王子,又不是太子,有必要這麼興師動眾嗎?”
費禕看懂了馬謖剛才那一眼的意思,他笑道:“我在武昌的時候,孫權沒有提出這樣的意思。看來曹睿主動示好,讓他又覺得有了倚仗了。”
諸葛亮無奈的笑道:“魏吳本來就是仇人,去年石亭大戰,曹休慘敗,今年襄陽再戰。孫權損失折將,兩人也算是打了個平手。可是對於我們來說,曹魏是毫無疑問的國賊,不管他們派人來和親的用意是真是假,我們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盟友。三國相爭,合兩弱敵一強,只有吳國才有可能是我們的同盟。這次引虎驅狼。雖說佔了些便宜,卻也遺禍不淺。唉,年輕人,終究還是思慮不周啊。”
馬謖本待說些什麼。聽了這話,他又閉上了嘴巴。
“幼常,你這次立了功,是打算繼續留在府裡幫我。還是想牧守一方?”諸葛亮看著馬謖,期待的看著他:“如果你還願意在府裡。那就擔任長史一職,與公琰一起共事。如果想牧守一方,那就去關中。”
馬謖有些詫異:“丞相,楊威公不是升任長史了嗎?”
諸葛亮惋惜的搖搖頭:“威公性子太急,與同僚關係不佳,鬧了些矛盾,前兩日便回家養病了。”
馬謖若有所思,又道:“關中三郡的太守還沒有定?”
“京兆尹已經確定了趙素,左馮翊和右扶風還沒有確定人選,趙素報了兩個人來,我一直拖著沒辦。關中重要,不能全交給漢中人,我要有一個信得過的人在關中才行。”
馬謖想了想,又道:“我自己沒什麼意見,全憑丞相吩咐。丞相認為我去哪裡比較合適,我就去哪裡。只是襄陽之戰,我雖有微功,卻絕不是首功,其他人還沒有人賞賜,我先升遷,這似乎不太妥當,怕是有損丞相公正。”
諸葛亮笑了起來,擺擺手:“幼常,你過慮了。襄陽之戰,功勞都是明確無誤的,封賞很快就會下達。要說有什麼問題,大概也只是魏霸一個人的事。他的功勞其實也沒什麼疑問,只不過他最大的功勞就是讓孫權吃了大虧,而現在要想與吳國保持聯盟,我們就不能不有所忌憚,所以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封賞他,要費些周折。至於你,你和吳人又沒什麼衝突,不會有問題的。”
他想了想:“這樣吧,你先在丞相府任長史,等吳國的事平息之後,你再去關中任扶風太守。屆時奪取隴右的重任,就要交給你了。”
馬謖沒有再說什麼,躬身領命。
見馬謖答應了,諸葛亮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時,有人匆匆的走了進來,附到諸葛亮耳邊低語了幾句。諸葛亮點點頭,臉上的笑意更盛。
費禕識趣的問道:“丞相,有什麼喜事?”
諸葛亮似乎有些忍俊不禁,他搖搖頭,笑盈盈的說道:“沒想到魏霸和陛下倒是說得來,他們現在正在宮裡暢談襄陽之戰,據說陛下聽得眉毛色舞,大呼痛快,連皇帝的禮儀都顧不上了。”他轉向馬謖說道:“你和魏霸相處日久,可見他如此健談?”
馬謖也很詫異。“這倒沒太著意,他平時和我說話總帶著三分敬而遠之,沒看出有多麼健談,也許和那些年輕人說話的時候會健談些吧。”
諸葛亮很隨意的問了一句:“那你們都說些什麼?”
“軍務,偶爾也涉及到一些人物臧否,天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