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這樣,追捧你的太多,你會覺得煩躁,沒人搭理你了,你又會覺得自己成了擺設,心頭鬱悶。
好在鄭霜現在還沒有化身之後的放飛狂魔,畢竟剛出道,謹小慎微,即使沒有記者採訪,她也會保持微笑面對鏡頭…
《大本營》錄製的時候,許輝領著三人一起參加,明明是四個人的團隊,卻是許輝藝人霸佔了所有的掌聲。
“彆著急,等電影上映了,你們也會受人追捧的!”
許輝以一種過來人的心態勸告道。
‘會嗎?’
每年上映的電影好幾百部,你怎麼保證《失戀33天》就能成功呢?
……
“電影結束了,來,歡迎我們的主創們上臺!”
首映結束,經緯上臺主持結尾部分。
“電影怎麼樣?”
“好看!”
觀眾很給面子。
臺下的觀眾除了一幫捧場的嘉賓,其餘的大都是許輝的粉絲,發行公司按照許輝提的要求特意邀請了一批白領階層,也就是《失戀33天》的受眾。
現階段,我們的電影市場化還沒有完身,很少有特定拍給某個人群的電影。
這點,老美做得很好,老美的觀眾對電影的型別劃分的特別清楚,每一種型別都有相對固定的關於人群,在沒進電影院之前,就知道自己要看什麼電影。
型別化,群體化是市場進展的必然結果。
“很難想象這樣一部電影的編劇居然是拍出《繡春刀》的許輝導演!”
經緯感慨了一聲,然後問道:“我感覺這部電影好像是送給我們八零後的愛情童話,導演,你是怎麼想到做這個專案的?”
“許輝拿這個劇本找到我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肯定會拍,因為我能感同身受。”
徐靜磊拿起話筒,回答的很認真。
“真要謝謝我們的演員還有導演、編劇為我們帶來了這麼一部經典的作品,好,下面是記者問答。”
“我想問一下王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