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對事件的全貌有了整體的把握。
這件事,明面上是砂資源分配不均,其實暗地裡卻有更為複雜的矛盾。
說白了就是新老兩屆村委會之間的矛盾。
西壩村河砂資源豐富,這些年來發展火熱,村兩委都開了砂場,一個個富得流油。
老村支書已經在西壩幹了二十多年了,攫取了鉅額利益,在西壩村說一不二,但也有很多人反對他。
終於在上次換屆的時候,被選了下去。
新任的村支書年富力強,在外做生意發了財,知道家鄉資源豐富,如果能當上村支書,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他在商界的地位將會迅猛上升。
於是回去積極活動,打通了好幾個縣領導的關係,拉攏村裡幾個“反對派”,在選舉中又捨得花錢。
直接用錢拉票,一張票一千塊。
光現金就花了一百多萬。
老支書則停留在老辦法,只送一些米麵油,外加兩條本地香菸,加起來撐死有兩百塊錢。
很多村民都是兩家通吃,然後投票給出價高的。
最終,新支書成功戰勝老支書,坐上村支書的寶座。
立刻重新分配砂資源,完全傾向支援自己的人。
之前老支書的人全部靠邊站,被擠壓得兇狠。
老支書和他背後的支持者哪裡肯幹?
他們在西壩村盤踞了那麼多年,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宗族勢力。
你不讓我幹,我就不幹了?
因此根本不聽從村委會號令,繼續把持著原來的砂資源。
新支書也不是吃素的,底下一大幫兄弟。
兩夥人針尖對麥芒,已經武鬥了好幾次。
最終新支書憑藉著官方的職務、身份,暫時壓住了老支書。
於是老支書換了個思路,想方設法煽動情緒,製造事端。
這次上訪事件,就是老支書鼓動的,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資源分配,而是為了搞新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