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濤,你的眼睛怎麼回事?”
一天早上,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江明遠看見梁江濤問道。
在李晏清的幫助下,江明遠兼任了副秘書長,雖然級別還是正廳,但成了中組部管理的領導幹部,對外能夠代表委裡了,也算是上了一個不小的臺階。
“啊?秘書長,我怎麼了?”梁江濤疑惑地問。
“你的眼睛好像在冒光!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了?”
“啊?”
梁江濤啞然,應該是最近太累了,天天看各種報告、資料,推進各項工作,過於勞神,有時候都有些走火入魔了。
俗話說,不瘋魔、不成活。
在這種狀態下,工作效率倒是非常高,各種事情處理得很快,而且鮮有差錯。
現在梁江濤一閉上眼睛,關於高鐵的各項指標資料就會自動浮現在他的眼前,而且是指標化、視覺化的,換言之,他已經在腦海中構建了體系!
可以稱之為一個專家了。
決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重大決策, 很容易出現紕漏,再去彌補,花費的成本就太高了,甚至根本沒有彌補的機會!
決策前構建指標體系,是左大公教給他的。
左大公說,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專家的研究思路,其實就是領導幹部的決策思路。
經濟學家的成果,最根本上是為領導幹部決策服務的。
當然,在國外可能還要加上大企業。
要想形成一個成熟的決策,需要收集資訊、確定事實、形成邏輯、構建指標體系,最後再以之形成決策。
必須要按照這個過程,一步一步推進,哪一個環節都不能漏,否則就容易出問題。
反之,形成決策後可以倒推,看是不是全都做到了?
如果全都做到了,可能就是一個成熟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