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用做了才知道。
倒是方編修面有不屑之色:“你別搭理他們,全都是汲汲營營之輩,咱們修史之人不重名利,功在千秋,他們不懂。”
人活著哪有不重名利的?
這也是人之常情,偏方編修一臉深惡痛絕的樣子,其他人也不好說什麼。
魯侍書倒是語重心長的勸道:“方編修,此話落入旁人耳中只怕不好,以後還是注意點兒。”
方編修聽到這話臉色一僵,收斂了幾分。
王學洲嘆氣。
可能是因為科舉完直接入了翰林院的緣故,方編修身上的書生意氣太過濃厚了。
只是他資歷尚淺,心中感嘆面上卻不好說什麼。
整理書籍是無聊且繁瑣的事情,王學洲倒是樂在其中,沒事就累的時候就翻書看看。
別說,這翰林院不愧是文人聚集地,書涉及的型別還挺廣,看了幾天,沒有用的知識他增加了一大堆。
唉,看書多了就這點不好,該懂不該懂的反正是都入了腦。
後來他乾脆找魯侍書他們已經編過的史事來看。
不過有一日他在看的時候,發現他們編寫過的一處地方隱隱有些不對,他起身按照年限直接找出了關於這方面的記載,確認之後向魯侍書指出:“魯侍書,下官剛才看了諸位之前編寫過的史事,對其中一點心有疑惑。”
魯侍書從書中抬首,詫異道:“哪裡?”
“這裡記載‘永寧八年,旱蝗,大飢疫,餓殍遍野’,可下官在這本《前朝軼事》中見到有提及此事,但說的是永年十年,還有這本《晉史》中也曾記載‘永寧八年秋七月,率眾四十萬進擊河東,攻下九郡,獲得生口十二萬五千’。”
“如果永寧八年真有這種天災人禍,不可能有四十萬眾進擊河東,還能獲得如此數量的生口,據《水經注》記載,永寧八年,河東九郡的人口在十四萬眾。”
“由此可見,這裡的時間存疑。”
整間衙房裡的人聽到他的話,立馬全都圍了過去。
看著王學洲指證過的幾本書,都開啟翻了起來。
有幾本書來佐證,最後他們確認是這個時間可能是搞錯了,幾人頓時訝然。
“王大人果真是博覽群書,記憶力過人,竟然一下子找出這麼多本有關於永寧八年的記載。”
方編修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