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考慮到關羽率軍前往夷洲之時出現了大量暈船現象。
考慮到瀛洲的距離比夷洲要遠上不少,且需要儘可能地保障士卒的戰力,所以早早便開始組織士卒開始適應航行。
除此之外,李基還需要提前將吳郡接下來兩年的發展框架給定好,並且安排好一應輔助劉備的官吏,以免發現些後院失火的事宜。
這一刻,李基莫名體驗到了幾分原軌跡之中諸葛亮七出祁山的心態,不僅僅是需要為前方戰事所準備,後方更是需要小心佈置,以免出現了什麼差池。
尤其是糧種問題,此事遲遲未能徹底解決,無疑是讓李基有些為之發愁的。
此刻的吳會之地所種不乏水稻,但更多的還是除了水稻外的其他五穀。
皆因此時的水稻產量不僅難以與其餘五穀拉開明顯差距,且種植水稻的環境與條件也相對苛刻不少,因此不少農官都會因地制宜地在不同的田地種植不同的糧種。
而在具體的種田上,論經驗別說是李基,就算是劉備等人都遠遠不如那些埋頭農耕的農官與老農來得豐富。
因此除了糧種之外,李基能夠一定程度輔助提供糧食產量的,也唯有是曲轅犁以及推廣肥料了。
只是,李基很清楚長江以南種田產量上的最優解是水稻!
而稻種問題,李基也從來沒有放緩過尋找的步伐。
可李基模糊記得一種名為“占城稻”的水稻在封建時代普及後,徹底改變了長江以南的種植生態,讓糧食產量產生了飛躍。
只是李基翻遍了相關記載以及地圖,在這個時代都找不到關於“占城”這個名稱的記載。
這種情況要麼就是“占城”這個名字還沒有出現,要麼就是“占城”離東漢太遠,所以並無相關記載。
(PS:這個時代有占城國,但由於語言不同,在大漢書籍上的記錄名稱是林邑國。
直至唐朝時期被稱為“佔婆國”,全稱是“佔婆補羅”,“補羅”梵語意為“城”,所以後面才慢慢被記載為占城。
且位置就在西漢原交趾刺史部日南郡,即自古以來……)
不過,李基大體記得占城的方位應是在交州以南的區域,所以早早就抽調了一批錦衣司搭乘海船一路往南尋找糧種。
唯有等找到了“占城稻”或者培育出其餘更高產宜種的稻種,然後在吳會之地普及開來,方能真正讓劉備集團再無糧食之憂。
諸如此類,林林種種……
等李基忙忙碌碌地將諸事都安排妥當,並且細緻地交代到劉備的手上,便又已至春耕期。
隨著遠征期間將至,李基即將率兵出海之事已漸漸被眾人知悉。
為此,劉備臨時出征之日,還特意讓李基休沐三日,意在讓李基能夠好好陪一陪還處於牙牙學語時期的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