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此人可稱得上是‘保皇黨’,所忠的與其說是漢室,是大漢,更應說是忠於天子。”
某種意義上,荀彧與漢室宗親諸侯的矛盾衝突,更甚於漢賊與漢室宗親諸侯。
作為漢室宗親的諸侯一旦壯大到一定程度,取代天子不說是順理成章,世人起碼不會生出太大的抗議與反對聲音。
尤其是自光武帝之後,大漢天子多次絕嗣,屢屢從漢室宗親選擇新天子,這已近乎是常態。
旋即,李基伸手沾了沾茶水,簡單地在桌案上描繪出了天下形勢圖,說道。
“而如今的天下大勢漸成三分,主公一家獨大,而曹操、呂布則是成犄角之勢,惟有曹呂聯合方能與主公相抗。”
“這一點,當世有識之士皆能看得明白。”
諸葛亮、司馬懿聞言,也是紛紛點頭。
儘管劉備漸成獨佔半壁江山之勢,但爭霸不是隻比紙面資料,並不代表曹呂就沒有半點機會。
且曹呂二家聯合之下,紙面上的資料不見得比劉備弱上分毫。
“只是,荀彧輔佐曹操的最終目的實乃讓天子有朝一日重掌朝政,可今日天子被呂布當街弒殺,這無疑是徹底斷了荀彧所有的念頭……”
“更重要的是,荀彧深知曹操欲抵抗主公,必須與呂布聯合。”
“但荀彧怕是恨不得吞啖呂布之肉,寧死也不願與呂布結盟,又明白憑藉一己私慾斷然阻止不了曹操。”
“如此種種,萬念俱灰之下,荀彧方才會選擇服毒自盡。”
常言道,最瞭解自己之人往往便是自己的敵人。
荀彧視李基為大敵,李基同樣也未曾小覷過荀彧。
因此即便是遠在千里之外,李基卻也是輕鬆地將荀彧的想法給推測了出來,明白於荀彧而言實在沒有苟活之念,也無容身之所。
而司馬懿略微一怔後,也是舉一反三般地反應過來,明白李基所說的荀彧死得太早了並非是好事。
荀彧若是選擇苟活,那麼必然會極力反對曹操與呂布聯合,甚至不惜一切去說動曹操進攻呂布為天子復仇。
曹呂反目,這對於劉備而言無疑是能盡收漁翁之利。
屆時,曹操反倒是被架在其中左右為難,既不能與荀彧決裂反目,又深知與呂布開戰就是自取滅亡。
可荀彧這一死,無疑是一了百了,也讓曹操少了許多的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