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基一邊說著,一邊上前直接就奪過劉備手中的漢劍,看得一側的夏侯博與徐庶愣愣的。
直至李基將漢劍往著徐庶遞了過去,徐庶才如夢初醒般連忙上前接過歸鞘。
“曹賊此舉所圖的,便是大義耳。”
李基並沒有開解劉備,而是為劉備分析了起來,道。
“自天子被弒,洛陽所置朝廷已是名存實亡,呂布只能不斷掩飾,不敢再立新帝……”
頓了頓,李基接著開口道。
“而呂布所遭困境,亦是有目共睹,似是人人皆心向大漢,以至於呂布遭世人唾棄,治下反旗不斷冒出。”
“正因如此,有呂賊的先例在前,那曹賊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劉備反倒是越發的不解。
“聲音是會被壓制的……”
李基嘆息著說道。
“世人中並非不是沒有想看到大漢坍塌之人,只是他們的聲音都被心向大漢的聲音給掩蓋了過去罷了。”
“且呂布之惡名流傳得越廣,對於大漢僅存不多的威嚴無疑是進一步的打擊,如此不知不覺中反倒是在暗中不斷助長著反漢的聲音。”
歸根到底,還是當街弒君太過於惡劣了。
有漢一朝以來,不是沒有天子被外戚宦官弄死的先例,相反,那可有太多天子死在深宮之中了。
可對於百姓而言卻都是不曾知曉的秘密,在百姓們看來天子仍然是天命所歸的存在。
一旦聽聞“當街弒君”之事,百姓們無疑會不斷產生對天子的質疑。
“因而,曹操選瞭如此一個時機稱王,無形之中卻也是迎合了相當一部分人……”
“更重要的是,唯有如此,曹操方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種種大義。”
說到這裡,李基的聲音多了幾分凜然。
何為大義,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行事有名,能得人心支援。
譬如後世驟然出兵攻伐島國與出兵攻伐天竺,所能得到的人心支援程度無疑是截然不同的。
這無非便是攻伐島國於後世之人而言,天然就有著復仇大義,自然就是人心所向,爭相支援。
而此前曹操為了在亂世中爭取生機,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在大漢之中的名聲早已糜爛透頂,行事處處都有著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