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5章 仁德書院 (3 / 4)

縱使四世三公的袁家,亦當視吾為座上賓也。

二十里!

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

以著這個時代人均習慣“十一路”出行的體力,二十里也不過是頃刻間便已經抵達。

很快,一片坐落於太湖湖畔的建築便出現在了眾人眼前,且於那片建築最前方的門樓上書寫著四個大字——“仁德書院”。

這四個大字字型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又有明顯筆畫突出,可堪虛實相濟且極具韻律。

不少於書法之道有所造詣計程車子,驚呼道。

“這是‘飛白體’,且這四字當真可堪為:取其若髮絲處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當世‘飛白體’書法造詣恐怕唯有大儒蔡邕有此水準。”

“這,恐怕是大儒蔡邕親手所書。”

“仁德書院?這是何意?書院又是何物?”

……

就在不少人都對坐落在太湖湖畔的這一片建築頗為疑惑且議論紛紛之時,在最前方被郡兵所護衛著的一行人之中走出了兩位老者。

然後,那兩位老者走至位於高處的門樓之下。

其中一人,赫然正是大儒蔡邕;

另一人,則是被世人稱之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

與蔡邕廣為人知的大儒之名不同。

“水鏡先生”司馬徽雖未曾入朝為官,但其精於奇門經學、知人論世、陣法謀略的名聲卻是廣為人知。

而這,也正是蔡邕特意相邀至吳郡共建書院的大才。

“諸位,老夫蔡伯喈……”

隨著蔡邕那似是有著幾分意氣風發,老當益壯之感的發言,原本略有些混亂喧鬧的場面迅速地安靜了下來。

且於人群左右維持秩序的郡兵,也跟著複誦蔡邕的話語,以便被在場的販夫走卒、名人士子所知曉。

隨即,蔡邕朝著劉備所在的方向略一拱手,道。

“承蒙吳郡郡守劉玄德關懷士子學業,欲為大漢輸送更多人才,特撥錢糧物料建立‘仁德書院’,且請老夫擔任仁德書院山長教導學子。”

“何為仁德?何為書院?”

……

深諳什麼為“廣而告之”的李基,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次宣揚“仁德書院”的機會。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