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計程車族、豪族的宗長與族長,還有諸將校尉以及陪同的官吏再也顧不上聽樂賦詩,貪圖好酒,全都肅然起身,盡數拱手作揖道。
尤其是眾多豪族宗長,他們來長安可是為了辦正事,能在漢王面前露露臉,順便拿出一些糧草、布帛、錢財前來犒軍,為自家日後做打算。
沒想到平陵竇氏首先站出來勸進,這把眾人直接驚醒當場,還哪能顧得上喝酒食肉。
當然要立即跟上,不能讓別人獨自佔得大王之心。
當年光武皇帝繼承宗廟,正號位之時,便是馮異等諸將三勸光武,而光武皇帝三辭之,待到第四次時,群臣因赤伏符再次復奏,今上無天子,海內淆亂,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到了這種地步,光武才不再推辭,遂命有司設壇場於冀州鄗縣,於六月己未,即皇帝位。
聽聞雒陽官員與諸將已然勸進一次,關東各州郡的官吏也上奏勸了一次,眼下應該就是第三次了。
倘若再來一次,大王便應當順應天命,效光武故事,直接在關中,即天子之位。
不少人悄然想到此處,心臟立時砰砰直跳,竟有些忍不住地想搖旗吶喊,衝到最前面跪在漢王面前,再勸一次。
讓自己今日立下擁立之功,為自家贏得數十年的富貴,可惜這種衝動只能在腦海想一想,要真這樣做,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不僅得罪了大王,也同時得罪了天下諸多勸進的官吏。
“諸君請起身罷,既然如此,備將思之……”
而宴席主座上的劉備望見有人再度勸進,又看到豪族與軍中諸將校尉,還有官吏幾乎同時起身,躬身長拜。
只好認真表明他態度,不使底下的人寒心。
內心卻感慨平陵竇氏的確會抓住時機,在得知他拜謁長陵,天子劉協不知所蹤的情況下,立即快馬來長安,力勸他奉承大統。
殊不知,竇氏宗長也是無奈之舉,想單獨見漢王一面,結果得知漢王處理關中事宜,整日忙碌抽不出空閒。
哪怕再三求見,也僅僅只是見了一小會兒,露了個臉。
在那麼點時間裡,根本就找不出藉口順勢說出讓漢王承統鴻業的話。
後來絞盡腦汁,徹夜苦思冥想,竇氏宗長乾脆決定當眾勸進,讓漢王繼承號位。
年逾古稀的竇氏宗長不由苦笑,默想道:“我竇氏為了漢家社稷,可謂操勞已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