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的路上,陳默坐在後座閉目養神,進行著總結和覆盤。
陳默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認知上的錯誤——他誤判了雷軍對造車的態度。
或許是上一世雷軍留給他的印象過於深刻,那些鮮明的畫面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雷軍賭上全部聲譽,宣稱這是最後一次創業;豪擲百億資金,手握千億現金流,全力投入造車;小米SU7釋出會上,他神情激動,眼中閃爍著光芒,隨後一戰成名。
這些場景讓陳默形成了雷軍主動造車的假象。
然而,此刻細細回想,陳默才發現自己曾經故意忽視了一些細節。那些被時間沖淡的記憶逐漸浮現,讓他對雷軍的真實態度有了新的認識。
記得當時他宣佈造車是在21年初的樣子,而當時小米是什麼情況呢?這是小米衝擊高階第二年,迎頭遇到了驍龍888,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和挑戰,按照常理小米本來應該全神貫注把手機業務做好。
沒想到轉頭就宣佈造車,這就相當於還有100天就要參加高考了,你轉頭練田徑,營造出文武雙全的天才形象。
那小米造車在當時有什麼優勢麼?除了有資金和資質,其他好像什麼都沒有。
技術不是天上的餡餅,光有錢是沒用的,隔行如隔山。
怪不得當時小米突然造車,市場一片譁然,甚至有媒體爆料,雷軍當時的手機都被打爆了,現在想來可見時間太急,連讓他發朋友圈,通知朋友的時間都沒有。
為什麼時間這麼緊?
為什麼那傢伙要親自擔任法人?
為什麼這裡又是給地又是提供造車資質?
為什麼總部沒有選擇產業鏈更成熟成本更低的長三角地區,沒有選擇他的老家武漢而選擇京城?
或許真的可能是一次限時命題作文!
種種跡象也印證了這一猜測,
潮水退去後,許多人都在裸泳,只有那一兩個還穿著泳衣的,而小米正是其中之一。
其實,陳默完全能理解這種現象。就像職場一樣,當領導俯視下屬時,發現大多數人都是扶不起的阿斗,自然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靠譜、好用、能交出滿意成績單的有能力的下屬。這種選擇並非偏心,而是現實使然。
這麼一想一切都解釋通了,之前小米和彼岸也接過類似的任務,比如兩家合作的雲端wps,去年的12306技術支援等專案。
就目前相對而言彼岸更好用。
因為彼岸集團整體的股份非常乾淨,沒有經歷過市場化融資,沒有資本產業進入,也沒有投資機構入駐,如果有那也是國家。
或許就是因為彼岸這種敢打勝仗、能打勝仗的風格,深得上面的青睞。
這不最近的彼岸雲端計算搭上“一帶一路”的快車道周遊列國也是應有之意.
透過剛才跟雷軍一番聊天,陳默很理解雷軍的選擇,畢竟他一直強調順勢而為,現階段新能源車的市場連影都沒有,連勢都沒有見到,他怎麼可能為?
想到此,陳默睜眼就看到前方的景象,那是屬於他的商業帝國.
他嘴角微揚,心中燃起熊熊戰意:越是充滿挑戰的事情,才越能激發他的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