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剛在衙門中傳開,很快就有人過來告假。
看得出來,閹黨的計劃成功了。
人性貪婪是共通的,能夠吸引勳貴子弟,就可以吸引文官、鄉紳。
只要價格足夠誘人,不愁沒人接盤。
若非土地無法移動,距離太遠不便管理,光京中的官僚就能夠把這些產業買光。
一時賣不完也沒關係,地方上的鄉紳收到訊息之後,也會迅速趕過來。
何況明年是科舉之年,各地的舉人老爺們,提前進京也是可以的。
除非地方太過偏遠,朝中的權貴們看不上,不然李牧不覺得他們能分一杯羹。
二百八十萬畝聽起來數字很大,但是對一眾宗室王公、勳貴外戚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來說,根本就不夠分。
縱觀歷史,每次王朝進入中後期,統治集團人口都會急劇增長,相應對財富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長子繼承家業,其他兒子也需要有個著落。
全部指著祖業過日子,拆分不了幾次,就會陷入財政困境。
除了加大對民間進行掠奪外,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也會變得空前激烈。
拍了拍腦袋,李牧發現自己杞人憂天了。
天塌下來,也是皇帝先頂著。
下面還有一眾內閣大臣和王公貴族接力,根本輪不到他這小小蝦米操心。
從瞭解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天元帝,還是朝堂上的百官,都是一個比一個精明。
能不能在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不知道,反正熟讀史書是肯定的。
從天元帝繼位後的一系列舉動來看,明顯是覺察到了帝國的危險,才推動的改革。
截止到目前來看,這些改革最直接的成果體現在財政上。
同天元元年相比,朝廷的財政收入在七年間,增長了近四分之一。
對一個老牌大帝國來說,這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天元帝失敗的改革更多,但他是幕後流玩家。
不光分化了百官,還推出了閹黨這個天字號背鍋俠,在前面拉著仇恨。
大家針對目標都是閹黨,根本沒人注意皇帝做了啥。
或者說他這個皇帝什麼都沒做,全程都是在暗示別人幹。
搞成功了,那是皇帝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