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歷史軍事>戰國開局一塊地筆趣趣> 827 番薯,農業聖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827 番薯,農業聖物 (1 / 3)

番薯,在後世琳琅滿目的眾多糧食品類中可能不顯山不露水,但是在熊午良這個時代,那就是純純的農業聖物!

在後世,番薯畝產可達3000至5000斤,在優質肥沃的土地上,畝產甚至可能達到八千至一萬斤左右!

而且這玩意不挑地,就算是貧瘠的山地,種下去也一樣能長出一串兒一串兒的小番薯——充其量就是產量低一點罷了。

不過,溫蚺帶回來的番薯苗還比較原始——不像後世的番薯苗,經歷了多年的選種和培育……現在溫蚺帶回來的番薯苗,畝產肯定沒有後世那麼高,但是保底1000斤左右應該還是有滴!

換算一下,這相當於畝產糧食十石左右……而且不挑地皮!山坡上也能種!

這是什麼概念?

在戰國之世——最優質的肥沃土地上,畝產糧食一般能達到二石左右……至於普通的田地或者是稍微貧瘠一點的土地,畝產甚至只有可憐的一石左右。

當初昭懷王善待熊威,將弟弟的封地定在了曲陽,便都是上好的肥沃土地。

在熊午良攝政楚國之後,在整個楚國大力推動四縣封地的先進經驗,大力推動農業技術改革——包括要求書院的農家宗師們選育良種、推動漚肥之法、推廣新式農具等等。

在提高種田效率的同時,單位畝產也有所提高。

平均下來,大概能達到畝產三至四石……這幾乎已經是翻倍的提升了!

而番薯呢?

畝產十石!

相當於比農業技術改革之後的楚國,畝產還要提升了接近三倍!

這是怎樣恐怖的數字!

再透過曲陽書院的農家宗師們培育改良幾代之後……那畝產,就更不得了咯。

熊午良口中的所謂‘百年內,大楚再無饑饉之苦’,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也絕不只是一句虛言而已。

在真實歷史上,番薯是在明朝時期,由呂宋傳入中原。

關於這一段,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

說是明朝嘉靖年間,有個叫陳振龍的人,這廝出生在福建長樂,出身於一個官宦人家。因為在官場上過得不順利,於是決定棄儒從商,開始在海外做生意。

那時候恰好大明的海禁政策有所寬鬆,所以福建商旅與呂宋群島貿易往來密切——陳振龍就是其中一個。

陳振龍和兒子陳經綸在呂宋當地發現了土著人種植的一種農作物——被土著人命名為‘巴塔塔’,產量很高,而且生命力頑強。陳振龍想起家鄉‘隘山扼海,土瘠民貧’,覺得巴塔塔這玩意挺皮實,在家鄉應該能種活。

於是便決定將這種作物帶回家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