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館中,爭論和商議還在繼續,空蕩的房間內,彷彿劃分為了兩部分。
中心的“會議桌”上,一名名年輕的學士,盡情在女帝和董太師面前,以自己的才智,為新政出謀劃策,氣氛熱烈至極。
連莫昭容,在看完了“會議記錄”上的文字後,也起身,走到了女帝身旁,參與了討論。
於是,留在角落裡的,只有孤零零的趙都安。
以及一個悶頭碼字,專注抄錄學士們討論內容的錄事官。
就像前世,很多次下班後,趙都安都喜歡去家附近一個熱鬧的市民廣場。
老人們會跳廣場舞,音響裡鼓躁著音樂,小孩子們三五成群奔跑嬉笑,煙火氣十足。
趙都安則會安靜地坐在廣場邊緣的公園長椅上,低頭思考一些事。
就像現在。
“考成法。”
趙都安盯著紙上,被他寫下的這三個字,許多記憶好似決堤一般,湧入腦海。
歷史上,張居正的改革無疑是成功的。
雖說同樣也有諸多弊端,但能令萬曆中興,一掃頹勢,且沒遺留下太大的坑。
哪怕死後,部分新政被廢掉,但還有部分,被保留下來。
縱使改朝換代,都還被新的帝王沿用,其策略的先進性,可見一斑。
最重要的是……
合適。
與大虞朝當今面臨的狀況很相似……不過,這也並非巧合,而是某種必然。
封建王朝的體系下,歷朝歷代,所要面對的困境,其實都沒啥本質變化。
就像哪怕上輩子,發展的路上,先進者踩過的一些坑,明知道存在,後進者也只能踩上去,別無他法一樣。
趙都安坐在椅子上,身體微微後靠。
手中的一疊紙很厚,可以當做本子用。
他乾脆就將厚厚的“本子”斜搭在桌沿上,手中纖細的毛筆,在紙上繼續寫下新的字句:
“致理之遣,莫急於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懸法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