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歷史軍事>慢著,請別叫我昭烈帝筆趣閣最新>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古今文經之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古今文經之爭 (1 / 2)

建安元年七月中旬,難得連日細雨綿綿,將悶熱衝散無餘,田野間的少年為阿翁拔著蒿草,幼童在相互追逐打鬧。

惹得送水來的婦人指著自家孩童一陣叫罵。

平原郊外前來迎接玄德公的官吏與大儒皆看到這一幕場景,禁不住撫須得意。

“康成公以為如何,與天下各地紛亂相比,此是否為仁政乎?”

頭戴鶡冠,身穿寬大袍服,高瘦鬚髮斑白的盧植忍不住問旁邊的北海大儒鄭玄鄭康成,而鄭玄也在點頭稱善。

他治學多年以古文經學為主,又兼採今文經學,集兩家之所長,對於從劉歆時以來百年的古、今經學之爭早已看透。

無論是學隨術變的今經學,亦或術隨學立的古經學,歸根到底還是利益之爭,在聖賢的典籍傳記裡字字查閱註解,以證明誰的言論更符合聖賢所言,誰是虛假佯稱。

特別是在後邊越演越烈的古、今兩家爭鋒中,古經學出現了杜撰偽造的聖人經典字句,有的字還是在古器物中抄錄來的,就為徹底壓倒今經學。

隨著時間推移,從景伯公到子慎公,再到季長公時,今文經和古文經已然逐漸融洽,兩派儒者的爭鬥也少了許多,此刻天下處於大亂之際,在人心思定下,兩派漸漸有了融合之勢。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劉備提出了“效學經典,經世致用”頗有些靠近今文經的思想,鄭玄也仍然願意以年近七旬,應盧植邀請不遠千里在北海趕來平原郡探討文經學。

“玄德推崇古為今用,以史為鑑,典籍結合實事治理黔首百姓,既有古文經之風,也有今文經之應,舍兩家缺點,而取兩家之所長。”

盧植不由為劉備解釋了一番。

不解釋不行啊,要不是此時天下大亂,以玄德身為他盧子乾的親傳弟子,但行事作風與思想上更靠近今文經學派,還把儒者分為君子與小人兩種,讓大家效仿先師孔子走出自己的路。

又提倡經世致用,要求儒者施行仁政治民,而此民並不單指士族和豪族以及士大夫,更包含整個天下之民。

沒他在背後為弟子站臺,怕早在天下掀起波瀾。

如今形勢逐漸明朗,又先後在北海強力度田,誅殺了不少的豪強,使玄德麾下兵鋒也更盛幾分,讓有不同意見的儒者皆識相地閉上了嘴。

古今文經學派的儒者都不約而同對劉備態度複雜,既想隨聲附和,也想讓他更支援一派。

偏偏劉備的態度模稜兩可,要兩家都按照他的想法來,看似身為海內大儒盧子乾的親傳弟子,讓古文經派感到親近,但他的言論又同樣讓今文經派也覺得親切,就在兩派躊躇不前時,又驚奇發現劉備重用法家酷吏在各地整治。

這回好了,連儒家作風都沒了,直接偏向法家了。

偏偏玄德公又是極有主見的人,想要為官為吏就得按他的方法來,兩派儒者又回家查詢典籍,試圖找出儒家與法家的共同點。

沒辦法,誰讓儒家認為無論天下什麼道理都會在經書裡出現,而且這種道理哪怕過了許久,也能被拿出來使用永不過時。

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如果有變絕對不是先賢的言論典籍出錯,而是他自己註解錯了,理解錯了,要怪自己學藝不精。

但自從孝武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經典就要為當權者所用,在王莽篡漢時,儒家為了證明王莽的正統性,不僅要新增新五德終始的說法,還要在各地製造祥瑞,把方士的鬼神讖緯全部納入進去儒家體系,只要王莽需要什麼,他們就能提供什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